歡迎訪問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奉獻、開拓、實干、合群
9月4-8日,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2019(CTS2019)在湖北武漢召開。9月6日上午的大會報告環節,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鐘南山院士在全體大會上做了《大數據視角下的呼吸疾病防控》的報告。
9月4-8日,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2019(CTS2019)在湖北武漢召開。9月6日上午的大會報告環節,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院校長、國家呼吸臨床研究中心主任王辰院士在全體大會上做了《精準醫學觀念及其在呼吸病學中的應用》的報告。
9月4-8日,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2019(CTS2019)在湖北武漢召開。9月6日上午的大會報告環節,大會主席、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深圳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陳榮昌教授在全體大會上做了《中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中的貢獻和探索》的報告。
9月4-8日,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2019(CTS2019)在湖北武漢召開。9月6日上午的大會報告環節,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瞿介明教授在全體大會上做了《重癥CAP臨床診治進展》的報告。
胸腔積液是常見的臨床問題,是許多疾病的主要表現或并發癥。關于胸腔積液疾病負擔的研究,目前國內外都非常匱乏,大規模的調查研究更是鮮見報道。而了解我國胸腔積液的疾病負擔和病因分布,對推動胸膜疾病的臨床研究,促進其臨床規范化診療,有著較為重大的意義。
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盡管近年肺癌的手術、化療、放療、分子靶向治療等取得了明顯進展,但肺癌總體療效仍然不能令人滿意。以PD-1/PD-L1抑制劑及CTLA-4抑制劑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開啟了肺癌治療新篇章。
回顧哮喘治療近百年的發展,從20世紀30年代手持式腎上腺素霧化器的出現,到1956年壓力定量霧化吸入器的出現使吸入療法廣泛用于臨床,到階梯式治療藥物的推薦,個體化管理模式的提出,再到如今對靶向治療藥物和方法的不斷探索,哮喘治療正在從“經典”走向“精準”。
呼吸內鏡的發明和不斷完善,為呼吸病的診治帶來了一場革命,已成為現代呼吸病學不可或缺的技術。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引入可彎曲支氣管鏡以來,呼吸內鏡和介入呼吸病學走過了不平凡的艱苦歷程,尤其是在最近20年發展迅速,實現了對國外技術的跟蹤和全面接軌,例如硬質鏡技術、內科胸腔鏡技術、氣道內超聲及各類導航技術等的普及應用。
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包括肺栓塞(PE)和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在西方國家預計是第3位最常見的心血管事件,已成為全球范圍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一直以來普遍認為亞洲國家的VTE疾病負擔低于歐美人群,而近年研究表明亞洲人群VTE發病率明顯上升,但目前仍缺少中國最新的VTE流行病數據。
呼吸支持作為挽救生命的重要技術,如何做到關注肺的病理生理特點,如何在維持有效氧合和避免肺損傷的矛盾中實現平衡,是傳統正壓機械通氣面臨的主要問題。目前,臨床上比較成熟的呼吸支持個體化評估方法包括以下方面。